井冈山红色圣地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江西各地红色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支持安排走进高校、党校开展教学活动。
0796-6559898
当前位置:井冈山红色培训 > 培训心得

一群年轻人的井冈日记:在红色土地上读懂 “初心”

       这个夏天,一群来自华中某高校的年轻人,背着行囊踏上了井冈山。他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想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一走,看看这片红色土地到底藏着怎样的力量。七天的时间,从急行军的汗水到八角楼的灯光,从黄洋界的风声到彼此的加油声,他们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 “寻光日记”。

那天,他们在山路上接过了 “接力棒”

       实践团去的第一站,是坝上村。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绕了好久,停在一片开阔的谷地前。向导指着远处的山路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儿出发,背着枪,踩着泥,一步步把革命的根扎进了井冈山。”
大家手里拿着简易地图,沿着当年的路线开始急行军。山路不好走,有的地方长满了草,有的石头被雨水泡得滑溜溜的。走在前面的男生时不时回头拉一把后面的同学,女生们虽然喘着气,却没人停下脚步。有个同学脚崴了一下,蹲下来揉了揉,笑着说 “没事,当年红军比这难多了”,然后一瘸一拐地跟上队伍。
       快到坝上村的时候,远远看见村口的老槐树。向导说,当年红军急行军到这儿,老乡们就站在树下递水送粮。现在树还在,只是树下的人换成了笑着迎接他们的村民。坐在村口的石阶上歇脚时,风从山谷里吹过来,带着草木的清香。有个同学突然说:“原来‘坚持’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八角楼的那盏灯,照亮了百年

       第二天下午,实践团走进了茅坪的八角楼。这是栋土砖盖的两层小楼,最特别的是屋顶的八角天窗,阳光从那里漏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讲解员推开阁楼的门,大家一下子安静了 —— 靠窗的书桌上,摆着一盏旧油灯,灯芯细细的,像根没烧完的火柴。
“当年毛委员就是借着这根灯芯的光,写了两篇改变方向的文章。” 讲解员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每个人心上。大家围着书桌看,桌面上还有淡淡的墨迹,墙角堆着一摞旧书,纸页都黄了。有个同学伸手摸了摸油灯的玻璃罩,说:“这么暗的光,写那么重要的东西,得多大的信念啊。”
       在八角楼的院子里,老师给大家讲起 “一根灯芯” 的故事:那时候物资缺,连灯油都要省着用,毛委员却在这样的光线下,想清楚了 “红色政权能存在吗”“革命该往哪走” 这些大问题。“这盏灯不只是照亮了书桌,是照亮了整个中国的路。” 有个女生听完红了眼眶,“现在我们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更该想想自己该做些什么。”

黄洋界上的风,还在讲着勇敢的故事

       最后一站是黄洋界。站在当年的保卫战旧址前,远远能看见连绵的山,云雾像纱一样绕在山腰上。讲解员指着远处的壕沟说:“当年红军就在这山上,用很少的人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 大家沿着壕沟慢慢走,石头上还能看到当年战斗的痕迹,有的地方坑坑洼洼,像是被炮弹炸过。
       有个同学趴在壕沟边往下看,突然说:“从这儿望下去,敌人来了根本躲不掉,红军当时得多勇敢啊。” 老师接过话:“不是不怕,是知道退一步就没路了。他们守的不只是这座山,是老百姓的指望。” 风从山顶吹过,呼呼的声音像极了当年的号角,大家站在纪念碑前,没人说话,却好像都听见了那句 “黄洋界上炮声隆”。
       下山的时候,有个平时爱开玩笑的男生突然说:“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没往后退。”

这群年轻人带着 “光” 回来了

       离开井冈山那天,实践团的同学们在大巴上聊了一路。有人说,走急行军的时候,终于懂了 “艰苦奋斗” 不是四个字,是脚上的水泡和同伴的搀扶;有人说,八角楼的灯让他明白,“信念” 就是在最暗的时候还敢往前看;还有人说,黄洋界的风里,藏着比课本更生动的历史。
       其实,井冈山从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石头记着战斗,它的草木藏着故事,它的风里飘着信念。当一群年轻人用脚步踩过这片土地,用眼睛看过那些旧物,用耳朵听过那些故事,就像接过了一把火炬 —— 不是要复刻过去,而是要带着那份坚韧、那份清醒、那份勇敢,走好自己的路。
       就像他们说的:“八角楼的灯还亮着,我们都是追光的人。” 这大概就是红色土地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 让历史活在心里,让精神长在身上。

    以上就是关于“一群年轻人的井冈日记:在红色土地上读懂 “初心””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wgbpx.com/xc/14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