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圣地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江西各地红色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支持安排走进高校、党校开展教学活动。
0796-6559898
当前位置:井冈山红色培训 > 培训心得

井冈山红色基地观后感 | 一场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与团队精神洗礼

       当车轮缓缓驶入井冈山的腹地,窗外的绿意便愈发浓郁起来。不同于城市的喧嚣,这里的风似乎都带着历史的沉静,漫山的翠竹挺拔向上,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往。作为团队红色教育培训的一员,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心中的崇敬与期待便油然而生 —— 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精神共鸣的心灵之旅。

       初到井冈山,最先触动我们的是这里的 “红” 与 “绿” 交织的气质。青山环绕间,一处处红色旧址错落分布,黑瓦土坯墙的房屋静静矗立,仿佛在等待着与每一位来访者分享往昔的故事。我们的培训从茨坪革命旧址群开始,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一间间简陋的屋子,屋内的陈设简单到极致:一盏煤油灯、一张旧木桌、几把缺了腿的椅子,墙上还留存着当年红军战士写下的标语,字迹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坚定。

       “当年,革命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边应对敌人的封锁围剿,一边探索革命的道路。” 讲解员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没有充足的粮食,他们就自己开荒种地;没有足够的药品,他们就用草药代替;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他们就靠人力传递消息。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没有人动摇过革命的信念。” 听着这些故事,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放慢了脚步,有的同志俯身凝视展柜里的旧蓑衣、布草鞋,有的则在标语前驻足沉思。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今天看到的 “简陋”,在当年却是革命先辈们守护信仰的 “阵地”;我们眼中的 “朴素”,背后藏着的是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滚烫初心。

       随后,我们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这座由民房改造的医院,是当年红军战士疗伤的地方。讲解员告诉我们,那时医院里没有像样的医疗器械,手术刀是用普通的铁片打磨而成,消毒用的是煮沸的盐水,就连绷带也是战士们自己的旧衣服撕成的。更艰难的是,药品极度匮乏,很多重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在医院旁边的烈士墓前,我们全体成员自发站成整齐的队列,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那一刻,山间的风似乎也停了下来,空气里满是肃穆。一位同行的老同事轻声说:“以前在书本里看到这些历史,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今天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牺牲’这两个字的重量。”

       体验式教学是这次培训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环节之一,而 “重走挑粮小道” 更是让我们对 “艰苦奋斗” 有了全新的理解。“朱德的扁担” 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当真正踏上那条蜿蜒在山间的小道时,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小道狭窄陡峭,有的路段布满碎石,有的地方需要抓着旁边的树枝才能站稳。我们学着当年红军的样子,肩上搭着简易的扁担,虽然只是象征性地挂了两个小布袋,可没走多远,肩膀就传来阵阵酸痛,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

       走在队伍中间,我看到有年轻的同事脚步越来越慢,呼吸也变得急促。这时,前面的老同事主动停下来,接过他肩上的扁担:“来,咱们一起扛,当年红军战士也是这样互相帮扶着走过来的。” 就这样,大家互相搀扶、彼此鼓励,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掉队。当终于走到小道尽头时,所有人都累得坐在地上,但脸上却带着笑容。“原来,‘艰苦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团结互助’也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危难时伸出的一只手。” 休息时,一位同事的感慨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这次短暂的 “挑粮” 经历,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更让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在并肩前行中悄然增强 —— 就像当年的红军队伍一样,唯有同心协力,才能跨过重重难关。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通过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更系统地了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历程。从秋收起义后的艰难转移,到三湾改编确立 “党指挥枪” 的原则;从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到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智慧。讲解员指着一张红军与群众一起劳作的照片说:“当年,红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宣传队、生产队。他们帮助老百姓种地、挑水、修路,老百姓也把红军当成自己人,送粮食、送情报、掩护伤员。正是因为依靠群众、团结群众,革命根据地才能在敌人的围剿下不断发展壮大。”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团队工作。其实,团队的发展与当年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着相通之处:想要达成目标,既需要明确的方向,也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既需要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也需要依靠 “群众”—— 这里的 “群众”,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合作的伙伴,更是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就像当年红军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对 “服务初心” 的坚守。

       几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离开井冈山的那天清晨,山间飘着淡淡的薄雾,漫山的翠竹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我们道别。回望这片红色的土地,心中没有了初来时的懵懂,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与坚定。这次井冈山红色基地的学习,不是一次简单的 “参观打卡”,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一次鲜活的精神传承。

       我们从革命先辈的故事里,读懂了 “坚定信念” 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面对困境时 “不放弃、不退缩” 的执着;读懂了 “艰苦奋斗” 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担当与创造;读懂了 “依靠群众” 不是一句空话,而是 “以人为本、团结协作” 的行动准则。这些感悟,不仅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回到工作岗位后,每当团队遇到难题,我们总会想起在井冈山挑粮小道上互相帮扶的场景,想起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信仰的模样。于是,抱怨少了,行动多了;分歧少了,协作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我们虽然没有面临当年的炮火硝烟,但依然需要井冈山精神赋予我们的勇气、信念与力量。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还在继续;井冈山精神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行动去践行。如果你也带领着一支团队,如果你也希望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不妨带着团队踏上这片土地 —— 在这里,你会看到比书本更鲜活的历史,会感受到比说教更深刻的精神,更会让团队在与红色历史的对话中,凝聚起更强大的向心力与战斗力。

       让井冈山的翠竹见证我们的成长,让井冈山的精神照亮我们的前路。这,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致敬。

常见问题(FAQ)

       团队到井冈山红色基地培训,通常会包含哪些核心学习环节?答:团队在井冈山红色基地的培训多以 “沉浸式、体验式” 为主,核心环节通常包括:参观茨坪革命旧址群、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旧址,聆听革命先辈事迹讲解;参与 “重走挑粮小道”“学编红军草鞋” 等体验式教学,切身感受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团队研讨交流会,结合工作实际分享红色精神学习感悟,推动精神传承与工作实践结合。

       如何让团队成员在井冈山红色基地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并吸收井冈山精神?答:可从三方面提升学习效果:一是提前组织团队预习井冈山革命历史,让成员带着问题参与学习;二是在培训中鼓励成员主动交流,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对 “坚定信念”“团结协作” 等精神的理解,避免 “被动听故事”;三是培训后开展复盘活动,引导团队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目标(如面对难题时的 “不退缩”、团队协作中的 “互帮扶”),让红色精神真正落地到日常工作中。

    以上就是关于“井冈山红色基地观后感 | 一场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与团队精神洗礼”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wgbpx.com/xc/151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基地依托江西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可承接井冈山、南昌、赣州、瑞金、景德镇、赣东北等地教育培训类业务,欢迎联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