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圣地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江西各地红色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支持安排走进高校、党校开展教学活动。
0796-6559898
当前位置:井冈山红色培训 > 培训心得

井冈山:八角楼里那盏不灭的灯

       提起井冈山,“革命摇篮”、“朱毛会师”的壮丽画卷便浮现眼前。但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一个具体而微的角落,去感受一种在艰难岁月里悄然生长的力量——八角楼里那盏桐油灯的故事。

       1927年深秋,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登上井冈山。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大山,身后是敌军的围追堵截,队伍疲惫不堪,物资极度匮乏。更严峻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每个人心头:在这远离中心城市、交通闭塞、强敌环伺的深山之中,革命的火种如何能保存?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八角楼里的那盏油灯       在茅坪村那座叫做“八角楼”的简陋小屋里,无数个夜晚,毛泽东同志就着一盏微弱的桐油灯伏案工作。为了节省当时极其珍贵的灯油,部队有严格规定:办公时只能用一根灯芯。警卫员心疼他彻夜工作,眼睛熬得通红,曾偷偷为他加到了三根灯芯,却被毛泽东同志严肃地批评了:“我们的革命还很困难,油来之不易,能省一点是一点。”就在这仅靠一根(或偶尔三根)灯芯发出的昏黄光晕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些不朽的篇章。

       这些文字的力量,穿透了山林的黑暗。它们没有照搬书本上的教条,没有盲从远方的指示,而是深深扎根于井冈山的泥土和斗争实践。他冷静地分析:为什么在四周都是白色恐怖政权的包围下,井冈山这块小小的红色区域能够生存?他敏锐地指出:因为这里的群众基础、有利的地形、革命武装的存在,以及军阀之间的混战提供了间隙……他提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个论断,在习惯于“城市中心论”的当时,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同!甚至连我们自己的同志也心存疑虑。朱德同志初上井冈山时,也曾半开玩笑地问:“老毛啊,我们这算不算占山为王?”更有甚者,1928年,湖南省委特派员周鲁上山,竟错误地传达了中央的所谓决定,要“开除毛泽东同志党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他的主张和做法“不合常规”。

       然而,正是这盏在山沟沟里、在简陋小屋中、用最省油的方式点燃的灯火下孕育的思想,如同穿透迷雾的灯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最切合实际的方向。它没有被当时的质疑所熄灭,反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真理。
       八角楼里的那盏油灯,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着。它微弱的光线,曾经照亮了书桌上方寸之地,却最终照亮了一条通向中国革命胜利的独特道路。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往往在最基层的实践中、在最贴近现实的思考中、在最不被看重的角落里,顽强地生长出来,并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
 

    以上就是关于“井冈山:八角楼里那盏不灭的灯”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wgbpx.com/xc/147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