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衡阳女三师读书时,正是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到井冈山后,吴仲廉一个人做着几个人的工作。下山途中,吴仲廉的主要任务就是抄写和张贴这份布告。下山途中,吴仲廉的主要任务就是抄写和张贴这份布告。建国后,毛泽东又看到了这份布告,他在上面批字说:“这是红四军1929年1月从井冈山下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的布告。”
湘南农军都是刚刚组织起来的农民,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而家乡观念却很浓,因此回到湘南不久便大都被打散了,三十五团最后只剩下了黄克诚和李卜成两个人。1928年10月,黄克诚和李卜成踏上了寻找上级党组织的迢迢路程。
1929年1月,伍若兰从红四军军部调到前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科担任科长,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下山。无奈,敌人又用雪水把伍若兰再次浇醒,由刘士毅亲自来审问她。听到“朱德”二字,一股暖流涌进了伍若兰的心房。
1926年秋季北伐军打到遂川,曾宝华报仇雪恨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带兵征收土豪劣绅的军需款,横岭乡茂园村的地主豪绅冯久远、曾贞林、曾智水、曾信圭等都是被征对象,杀了他们的猪,清了他们谷仓,罚了他们的款,为穷人消了怒气。
就在做搬运工时,刘仁堪有幸结识了毛泽东,并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秘密工农运动会,他还光荣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来到了莲花县。此后,按照湘赣边界特委以及毛委员的指示,刘仁堪领导莲花县的的工农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在全县普遍成立了工农兵政府和党的组织,同时还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武装。
当时为了培养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员,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就在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学员们由边界各县选派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学习时间为三个月,毕业后,就回到部队或是地方上,担任红军的下级军官或赤卫队的指挥官。
正在审问土豪之时,突然被一百多个挨户团团兵把赤卫队包围了。当时赤卫队员的武器是极其落后的,根本无法与挨户团的武器装备相抗衡。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斗争中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段铿锵誓言,为了牢记心中,井冈山斗争时期担任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文书的罗冬祥把它抄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罗冬祥将《共产主义者须知》的部分内容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红四军下山后,为了保护好这本笔记本,罗冬祥就把本子的装订线拆了,把对折的毛边纸反过来之后,再对折,用棉线装订之后,就用这本本子给村子里记录红白喜事,这样,因写满了字,不会让人发现内页写了字,使得这本本子得以保存下来。
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大部分则为无名英雄。1969年,井冈山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的原地——距离医院一百多米远有一块小平地,那里原是一片稻田,也是130多名烈士被枪杀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碑上书写着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
7月18日,彭德怀召集第一团共产党员开会决定举行起义,并写密信给贺国中,叫他领导随营学校学生请愿,要求开往平江担任“剿匪”任务,同时又叮嘱要注意机警行事,如果请愿达不到要求,则借野外操演的机会把学生拉往平江参加起义。
1928年夏,担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迫击炮一连发了两个炮弹均不响,接着又发出了仅存的一发炮弹,“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准确地落在敌指挥所,黄洋界上枪炮齐鸣,杀声震天,隐蔽在哨口工事和树林里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暴动队员,手持红旗、钢枪、大刀、长予,飞奔而出。
谢甲开又主动将家里的衣物、粮食、茶油等物资支援工农革命军,并多次率领农民自卫队配合工农革命军到茶陵严塘和宁冈鹅石等地打土豪,把筹集到的钱粮分给贫苦农民,对革命事业非常热情和坚定。他积极组织农民自卫队,配合工农革命军打土豪、筹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