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才与毛泽东分手后,立刻与龙超清及众头领动员群众准备粮食、住所,并差人买来两头大肥猪,又调来十八杆抬铳以造声势,同时组织人员将攀龙书院、阁仙殿等打扫干净,写好标语,还请了戏班子,就等第二天迎接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了。
袁文才听说毛泽东想和他见面,心里七上八下:弱肉强食,自古有之。李筱甫、周桂春、陈慕平、谢角铭等众头领也换上干净衣衫,显得精神抖擞,齐集在村口的横江桥石桥上迎候毛泽东。袁文才暗叫一句“惭愧”,迅速向前,握住毛泽东的手:“毛委员,久仰久仰,你大名如雷贯耳,袁某乃山野村夫,孤陋寡闻。
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陈慕平、龙超清一行,反复向他们说明了工农革命军的来意,希望袁文才能同工农革命军合作,共同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井冈山红色根据地。(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亲笔信,现由吉林学者、收藏家皮福生收藏)
1928年8月25日,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在追回被叛徒袁崇全骗走的六个连时,壮烈牺牲。9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绕道崇义、上犹,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井冈山脚下的黄坳。1,二十八团、遂川赤卫队一分队、部队后勤人员和炊事人员为前锋,突破进入遂川县城,造成红军果然中计假象,然后转身杀出;
因此,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来到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壤,学习红色文化,了解井冈山斗争的全过程,感悟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通过一场场生动的情景教学,都好比历史再现,一个个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可以让学员们体会到了
实际上学员的喜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井冈山红色教育的效果和经济收益,对于井冈山红色培训可持续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红色培训周边旅游产品的供需开发和创新是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得以长久发展的必要基石。
192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1000余人来到井冈山,这段具有首创意义的伟大历史自此开启。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到:士兵中流传的谚语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见,天天吃南瓜成了战士们简单的奢望。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精神蕴含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决服从命令的军人操守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
这就是以毛主席他老人家为首的党的组织领导的红军队伍的武装斗争的革命胜利成果,也就是开辟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胜利成果! 从1927年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开展武装斗争到上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到今天,已经有94个年头了,虽然说,当年的革命家和广大的红军战士们都已作古,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日月长存!
第二天晚上,二人再次长谈,毛主席说:“梁先生昨天送我的《乡村建设理论》,我看了,有深度,但问题在于你是改良主义,而改良主义是不可能救中国的。两人就这个问题你来我往,各抒己见,一直畅谈到第二天早晨公鸡打鸣,虽然仍然没有争出来一个结果,但这次畅谈也让梁漱溟对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毛主席的礼贤下士非常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