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楚女--“永不熄灭的红烛”
萧楚女,原名树烈,字秋,1893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小商人家庭。 幼年丧父,家贫无以为生,12岁在一家木材行当学徒,不久流浪外乡,做过轮船杂工、街头报童、酱园徒工、排字工人等。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4月15日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逮捕,4月22日牺牲于南京石头城监狱,年仅34岁。
“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就是影响了几代人的“蜡烛人生观”,而它也正是共产党人萧楚女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
党的理论战士与青年的明星
萧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汉阳一个小商人家庭。1911 年,萧楚女参加武昌起义,一只耳朵被炸聋。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考人了武昌实业学校,毕业后成为《大汉报》和《崇德报》的编辑,经常用尖锐辛辣的文笔,鞭挞反动政府的统治。靠自身去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新文化、新思想,使萧楚女逐步成长为比较著名的理论家。
1922年萧楚女加人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他和恽代英一起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他雄辩的口才和泼辣的文笔,像磁石一祥吸引着 20世纪20年代的先进青年。1926 年3月,萧楚女全力协助毛泽东筹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萧楚女赋词成校歌
萧楚女曾以国文教员的身份应邀在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因教学有方,寓革命思想于教学活动之中,深受学生敬爱。在任教期间他曾赋词一首,词曰:“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茏。高斋隐隐,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其中。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起何其雄。”这首词在全校师生中争相传颂,不久被谱成了曲,成为学校的校歌。萧楚女的“楚女启事”
1922年,党组织派萧楚女去四川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振。不少男青年猜测他是一位 “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雪片似的飞到了编辑部。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萧楚女只好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一次,一个青年学生向他写信求爱,并约请相会,而那位青年见到萧楚女时,见是一位男性,且皮肤黝黑,满脸麻子,十分尴尬。萧楚女没有鄙视这位青年,而是热情地请他坐下来谈谈。这位青年早已仰慕萧楚女的才华,又见他气质非凡而又平易近人,于是此后经常前往向他求教,一时传为佳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萧楚女既是一位坚定的、乐于奉献的革命者,又是一位充满热情、品质高尚的人。参加革命后他就得了痨病,但为了革命,他四处奔波,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为党无私奉献。他常年在外,但念念不忘鹦鹉洲家里的母亲和4个妹妹,常常写信问候亲人,有机会就回家看看,孝顺母亲、关心妹妹。他持身严谨,终身未娶,别人问他何故,他笑着说:“我非禁欲主义者,但人人都有审美观,我一脸麻子,漂亮女子不会爱我,不合我意的女人我不会爱她。
萧楚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的革命精神,被誉为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大声演讲竟将裤腰带撑断
1926年,萧楚女应邀来到黄埔军校演讲,来听课的人特别多,校方临时决定将会场改在大操场。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萧楚女几乎是边喊边讲了。“再大点儿声!”后面的学生仍在大喊。萧楚女略停了片刻,吸口气,运足了劲,把声音提到最大限度……突然,“啪”的一声,他只觉腰间陡然一松,裤带崩断了,忙按住了裤子。台下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窘迫。萧楚女就这样一手叉腰,一手挥臂,讲了整整90分钟。事后,他对朋友说:“此为平生第一窘事。”此后,他再也不用腰带,而改用保险系数更大的背带了。1927年4月12日,广州反动派追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萧楚女被敌人从东山医院的病床上拖走逮捕。虽然在狱中受尽酷刑,他依然坚贞不屈。4月22日,萧楚女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红色启事】1927年6月,《中国青年》连续两期刊载《征求萧楚女遗著》的启事,称:“谁不知有个大麻子萧楚女,他是本刊的创造者之一,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后因“宁汉合流”,征文之事未能实现。但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英名,他永远是中国青年眼中闪亮的明星。董必武在缅怀萧楚女时曾说:“他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党的理论战士,青年的明星”
以上就是关于“萧楚女--“永不熄灭的红烛””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校电话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wgbpx.com/wh/b/2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